10月25日,人民日报海外版聚焦跨国教育合作,《我在中国学技能》专版报道了我校南非留学生罗婉姊的在校成长故事。这位怀揣工程梦想的青年,通过中南教育合作项目跨越山海,在中国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。
2023年,罗婉姊作为南非政府公派生,进入我校国际教育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习。“我的理想是让图纸上的工程概念变成解决问题的机器。”她坦言,此前在南非中国工程企业的工作经历,让她深刻体会到技术落地的价值,也坚定了来中国深造的决心。
在宁求学期间,罗婉姊系统掌握了程序控制、数控加工等技能,并参与了多个实践项目。其中,设计“豆瓣菜收割机”的经历让她尤为难忘。在江苏常州调研时,她目睹了农民在冷水中手工收割的艰辛,萌生了研发自动化设备的想法。面对软件操作难题,她在中国导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,最终将设计变为现实。
文化差异曾是罗婉姊适应中国生活的挑战,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让她迅速跨越隔阂。课余生活中,学校组织的庆中秋、贺新春等活动,以及书法体验、马拉松等,让她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。在南京夫子庙,一台自动冰激凌机器人的流畅操作更让她惊叹:“这就是技术的力量!”
如今,罗婉姊已顺利毕业,她的职业规划清晰而坚定:“我希望成为一名工程学老师,把知识转化为改变生活的力量。”她计划将在中国学到的技术带回南非,培养更多本土技术人才。
罗婉姊的故事,是中南教育合作的生动缩影。从南非的电力项目到中国的实训车间,她用行动证明:技术无国界,教育有温度。未来,这位南非姑娘将继续以技术为笔,书写属于她的工程人生。

报道图片
供稿:国际教育学院图/王亚雯文/王亚雯编辑/储杨校对/审核/张海宁、张莉










